在深圳湾的霓虹与渭北平原的月光交织处,陕西渭南籍作家李军君用十五年时光完成了从打工者到文学导师、成熟作家的蜕变。他的新作《星空的呐喊》于2025年5月面世,这部收录160余篇散文的作品集,既是对个人写作生涯的深情回望,更是献给千万奋斗者的精神史诗。
孤独者的精神图谱
在深圳的出租屋里,李军君以普鲁斯特式的沉默坚守着写作的纯粹。他在《沉默的写作》中写道:“他们甘愿在僻静角落咀嚼生命的芬芳,用文字编织灵魂的锦绣华章。”这种“如死人般的孤独”,让他在疫情期间蜗居斗室,以每日一首诗的频率完成诗集《孤独辞》的创作;书中《晨曦普照》以“尽管黑暗长久笼罩,星光依然穿透云层”的意象,被评论家称为“深圳打工人的精神图腾”。《星空的呐喊》与《孤独辞》一脉相承。
在《深沉的孤独——致德国哲学家尼采》中,他将个体命运与人类精神史勾连:“最孤独的心灵往往蕴藏最热烈的爱。”这种对孤独的哲学思辨,在《不合时宜者的自白》中具象为嵇康的啸傲山林、徐渭的笔底明珠、梵高的疯狂燃烧。作为中国散文学会、诗歌学会、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的李军君以“古调虽自爱,今人多不弹”的姿态,在钢筋森林里构筑起属于自己的精神瓦尔登湖。
教育者的诗意耕耘
作为深耕文学教育15年的培训师、教育者,李军君始终践行“写作即生活”的理念。他创办军君文学社、联合创办深圳市宝安区福海街道文学会、担任深圳市宝安区作家协会文学讲师团讲师,在宝安图书馆开设公益写作课堂,带学生观察玉兰花的绽放,从知了猴的蜕壳中领悟生命的坚韧。这种教育智慧在《醉春风》中化作童真视角的诗意手记,与《星空的呐喊》形成互文——前者是“写给孩子的悄悄话”,后者则是“献给成人的精神图腾”;作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,李军君以这两本散文集完成了从“儿童文学作家”到“散文家”的身份蜕变。
《醉春风》中的教育散文如《孩子的眼睛》《富有创意的孩子》,以诗意的笔触记录了与学生的互动,展现了“写作即生活”的教育理念。在《星空的呐喊》中,这种教育情怀升华为对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,如《凝望站立的灵魂》对乞丐的尊重,《沉默的反抗》对普通劳动者的赞美,彰显了文学的人文温度以及教育者的人文关怀。
移民者的精神镜像
从渭北平原到深圳文坛,李军君的奋斗轨迹暗合着改革开放的时代脉搏。2010年南下深圳时,他带着“文能穷人”的困惑投身深圳,却在文学培训中找到点“亮灵魂的光”。他在《暴雨中疾奔》中写道:“暴雨与歌声交织成生命交响曲,擦干泪不要怕,至少我们还有梦。”这种“哀伤中的希望”,让《星空的呐喊》成为千万漂泊者的精神食粮。
在《我和你的文字姻缘——致我的爱人》中,七千字情书跨越时空阻隔,将文学创作与情感表达熔铸成知识分子爱情范本。而《喝水》中对工人的尊重、《凝望站立的灵魂》中对乞丐的悲悯,展现出对底层生命的深切共情。正如深圳新闻网所言:“他的笔尖既刻录着个体生命的孤独,也映照着千万异乡人的精神突围。”
文化深圳的诗意注脚
李军君的创作始终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。他写道:“深圳是一片文学的试验田,每个奋斗者都是播种者。”这种“务实中仰望星空”的气质,让他的作品成为城市文化的鲜活注脚。
李军君的写作完成了三重突围——从打工者到作家的身份突围,从个人情感到群体关怀的创作突围,从文学教育到文化传承的价值突围。从打工者到文学培训老师、从教育者到诗人、从儿童文学作家到散文家,李军君一次次完成了身份蜕变。他的“文学三响炮”系列(《孤独辞》《醉春风》《星空的呐喊》),既是对深圳移民精神的诗意诠释,也是对新时代文学价值的深情叩问。
在这个每秒诞生7条短视频的时代,李军君依然保持着大学时的习惯:每天站立阅读三小时,“像麦田守望者般接住每一粒坠落的星光”。他的故事告诉我们:真正的诗意不在远方,而在与生活的短兵相接中。正如他在书中《执着》中所写:“拼着一切代价,只奔你的前程——这是对生命最庄重的礼赞。”